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组织学生观看《飞越疯人院》影片收效良好
发布时间:2014-05-27     浏览量:   分享到:

 

近日,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开展心理健康系列教育活动,由学院负责心理工作的老师组织13级学生观看电影《飞越疯人院》。引起反响,收效良好。

 

影片主要以麦克墨菲为了躲避监狱里强制的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他的到来,给精神病院带去了巨大的冲击,麦克带领病人多次给疯人院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院方决定将他永远的留在疯人院,但是生性追求自由地他无法忍受疯人院枯燥的生活,联合自己的病友开始了自己的“飞越疯人院”的计划。就此引发了对“不自由,毋宁死”经典论句的深刻思索。影片教育旨在引导同学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心理成长,努力培养健全、健康人格,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会做事的目标。 

   不少同学认为:通过观看影片,不仅感受到了剧情中情与理的交融,扣人心弦,引人深思,更能体会到主人公为了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而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艰辛。同学们对此感受颇深,深受教育,有启发,有收获,拓展了视野,敞开了心扉。大家表示:校园生活快乐与艰辛并存,阳光无处不在,友情就在你我之间,静心学习,友爱互助,共建快乐校园。

                                                                                

 

 

                                                            撰稿人:冯

                                                 审稿人:李

 

                                                    2014526

 

 

 

 

 

 

 

 

    《飞越疯人院》作为一部心理电影,是一部讲述本我、自我、超越的电影。

麦克墨菲是本我的阐释。

麦克默菲从农场送到精神病院的原因是:有暴力倾向,经常打架因斗殴;与未成年少女性交;上课时嚼口香糖等。这些行为可看作本我中的本能的表现。他对此的看法是:他不知道为什么会送到精神病院;对暴力倾向的指控他认为是诽谤;对与未成年少女性交的事,他完全承认,但并不认为不应该。当被拒绝播放全国棒球赛时,他坐在电视几千当解说员。简单说,在人们看来一些违反道德、悖于常理的事情在他看来他一点也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像他说的:自己一点也不认为自己的脑子有问题。这些对于麦克墨菲来说这就是本我!因为对本我来说,没有道德标准,没有对错与是非,只有即时性的满足。另外提到他逃避工作,对工作不满,很懒也可对应本我寻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快乐主义至上原则。本我有靠想象、幻想、幻觉体验及做梦来满足欲望的神奇威力。对本我而言,它能在想象中获取满足,获取快乐。

这就是本我。酋长则是可以理解为自我

 酋长是麦克默菲进入医院时遇到的第一个病人。当时的酋长是又聋又哑。后来才知道酋长其实并不聋也不哑。对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个体虽然在年龄上已长大了,但其自我部分是如此弱小,以至于既不能听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这种情况下的自我可以既割断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又割断了与内心的交流。后来在麦克墨菲的带动下,酋长变得能听、能说、能想了。也就是说当自我通过某些方式满足了本我的要求时,它也从本我那里获得了力量。意味着作为自我的酋长已经从作为本我的麦克默菲那里获得了不少的力量,借助于获得的这些力量,它已经开始能够完成与内心的交流并可以与外界恢复联系了。这就是

 护士长拉齐德则是超我的象征。

影片中,护士长拉齐德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刻板、固执、对规矩不允许有一丝毫的破坏、喜欢操控一切!这就是超我的表征。心理治疗、吃药、墨菲看球赛、播放音乐等这些情节一直在表现出超我的行为:护士长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她严格的超我不允许任何的例外发生,她就是一切,她要求怎么做,其他人就应该怎么做。这就是超我

整部影片也说明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真正关系。

 比利的死意味着脆弱的自我可以被超我彻底摧毁。这也使麦克默菲与酋长充分认识到过分严厉的超我对于个体的残酷,这激发了他们克服超我的决心与勇气。这是本我与超我的搏斗。酋长杀死麦克默菲,意味着自我的成熟,自我的力量战胜了本我。但自我战胜了本我,并没有抛弃本我,这标志着建立在强大自我基础上的新人已经具有了与内心世界与外界世界进行联系的能力,正是这种心理上的成熟,酋长终于能够成功地飞越了疯人院,挣脱了内心枷锁,开始了新生活。

 

 

 

 

该片是根据美国作家肯克西于196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所改编。作者借助疯人院,来讽刺当时的美国工业化社会,全文充满了浓烈的反教条化主义而提倡个人自由解放思想。美国在60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二战带给人民的创伤还未退去,紧接着就是东西方冷战,麦卡锡主义、马丁路德金发起的黑人民权运动、肯尼迪被刺杀、美国陷入越战等等。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社会矛盾,在美国的文学届诞生了许多具有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最熟悉的就是以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所代表的跨掉的一代。在这种大时代的背景下,就催生一种追求个人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就是于1974年拍摄的这部电影《飞跃疯人院》
导演的用意很明显,把疯人院比喻成一个小社会,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把那群疯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统治的阶级,而护士和医生则是统治者,医院的规定就是教条,就是宪法,丝毫不润许任何人违背,说句俗话,就是只许我点灯,
不许你放火。在教条的规定下,你必须要严格的服从,没有民主,没有自由

 

 

  就哲学片而言,它更是深刻的反映了人类社会制度、公理、法规的缺陷。她让我沉思:到底什么为?个别的人的个性行为如果超越社会所能接受就是疯?就如我们有时候会不自觉的抓后脑勺,但当一个人经常抓,他就被定义为疯。凭什么人类能如此五十步笑百步地对他人进行裁判?所谓社会共识、社会公理、社会秩序,是不是应该从这片中得到反思?

  所谓疯人,乃是天生;西方有谓天赋人权,然而掌权人甚至社会中大部分所谓正常人却以公理为由去扼杀一切小群体,或者美其名曰地说:纠正。人类何时起权力竟然大至觉得自己应该改变一个天生应该与他平等的人的行为呢?

  就如那个人神共愤的护士长,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有人都在做这种恶心的事情:种族、样貌、智力、健康、财富、性格、性别等等各种与自己相异而进行的歧视、指责、教育。达尔文进化论最可怕的一个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导致人文主义爆发,至今,或后,将人类自我认同无限且扭曲的放大。病态的社会行为在人类群体的变化中变得更加自大、自私。
  至现时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人生意义的答案,一切的所有都只会在个体的消亡后化为青烟(以个人角度看)。短短100年的生命,为何人类却要如此地对待同类,对待大自然?为何要同化异类?为何非得把统一他人看作自己征服欲望的唯一途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懂得欣赏一切得偶然,一切的错误呢?我们甚至可以对着宋朝遗留下来的一扇城门上那斑驳的历史痕迹而感叹其底蕴之美丽,会感叹依附于乡村中那小木屋上青苔点缀之美。
  只有一种颜色永远不会成为不朽名画,只有一个音符永远不会成为绝代名曲……世界需要的是每个灵魂都得到自己价值观上的快乐……。但是什么又叫自己价值观上的快乐?人从生下来的当初就在被灌输某种观点,被同化。所以才有了教育一词。自己价值上的快乐就那么纯净么?

  为了自由,我们踏血而来,我们又踏血而去,但请来者们记着我们一直追求的信念——不管结局圆满或者悲壮,人真正的追求过人最本质的东西也是在制度化社会中最难达到的东西——自由,那么你就为人了!

Baidu
sogou